认识甲骨文
时间:2019-11-29
来源:《语言文字报》
浏览:
前不久,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,指出甲骨文“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,值得倍加珍视、更好传承发展。”甲骨文是一种古老的文字,是一种文化符号,是千年农耕文化的沉淀。让我们一起走进甲骨文,认识甲骨文。
甲骨文”又名“殷墟文字”,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龟甲或者牛骨上所刻的文字。
殷墟的甲骨,是19世纪末才被发现的,经考古学家研究后,被确定为三千多年前殷朝的遗物。后来经过科学发掘证明,出土地点小屯等地确是殷朝的故都,即所谓“殷虚(墟)”。商周的铜器上的铭刻文字,一般称为“钟鼎文”,因之把这种新发现的文字称为“甲骨文”。这种甲骨大部分是为占卜用的,所以“甲骨文”也被称为“卜辞”。古代把刻龟版的工作称为“契”,甲骨文是殷墟人刻的,所以又称其为“殷契”。
商朝人还很迷信鬼神,尤其是统治阶级,无论是遇到什么事情,如刮风下雨,年景好坏,祭神、祭祖宗,出行,打猎,打仗,生子女,生病,做梦等,都要占卜一下。占卜的时候用一块龟版(大都是用龟腹部,偶尔也用龟背)或牛胛骨(即大腿骨),经过刮治整齐后,在背面凿成一个一个的孔,用小木棍点了火放在孔穴里烘烤,使甲骨表面上呈显裂纹,占卜家就根据裂纹来预言将来的吉凶。这种占卜家就是殷王朝的重要官员之一,因为许多重要事情都要靠他们的占卜来决定。他们人数很多,而且是世代以此为职业的。为了比较谁占卜的比较灵验,在商朝后期就把谁占卜的事情,谁占卜的,以及占卜的结果等都刻在所用的卜骨上面,作为占卜的档案。考古学家在别处也曾发现占卜用骨,但大都没有记文字,只是在商朝迁都殷,称为殷朝的时候,才有大批的文字记载。
殷墟甲骨经历了三千多年,容易破碎,现在已经发现的,除了极少数比较完整的甲骨外,碎片有十几万片之多。这里包含很多重要历史材料,同时也是重要的古文字材料。经过古文字学家的研究,可以认识而且正确解释的文字约有一千多个,有些文字的解释还有争论,有很多文字还不能释读。
早期甲骨文,有时是用墨或者朱砂写后再刻的,安阳出土有墨写的文字,证明是用毛笔写的。那时的一部分文字写得也比较大,但后来几乎全是直接用刀刻了。凡为难刻的字,如画一圆圈,就索性变成方形,或变为六角形。有时一行字先把竖笔刻了,再刻横笔。但是有的人因为其它原因忘记了再刻横笔,就会留下一些直笔,要我们去进一步推考了。后期的甲骨文,字都很小,像米粒那么大,但刻得很精美。在甲骨上刻文字,有近三百年(公元前14世纪——11世纪)的历史,显然是越到后来,刻字的技术越进步了。